785西北问题御前会议二
经筵这项制度,主要由翰林、尚书、大学士等饱学之士,为日理万机的皇帝补补课、讲讲书。
这么高级的会议,杨凡是没有资格参加的,能陪同皇帝参加学习的除了翰林们,就都是内阁的阁老们,大学士们。
明代的规矩,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。
真正的进士其实就是进士及第那三个人。
额外加上赐进士出身。
注意,二甲带一个赐字,意思是皇帝赏你的。
三甲更不堪。
赐同进士出身,那是皇帝可怜你,赏你的相当于进士出身。
赐同进士出身,那不叫进士。
科举要是考了三甲,就是三等人。
入翰林院什么的,留在中央观政培养什么的,就别痴心妄想了。
您就找个边远地方当县令去吧。
杨凡这种武将,在文官看来,狗都不如的东西。
哪里有资格参加这么重要的学术活动。
没见,戚继光给当朝辅张居正写信之时,自称「门下走狗小的戚某」。
杨凡现如今,还不敢跟戚少保比。
所以他内心对不能参加这么高级的学术活动,倒也很平衡得很。
尽管大明朝目前最了解蒙古人就是他。
文华殿上午的四书五经讲完,中午,皇帝赐宴。
这可是难的的殊荣,而且明朝非常人性化,除了吃饭,还可以打包带些回去给老婆孩子吃。
算是陛下的额外的恩宠。
此时的文华殿里,放着一座从兴禾市那里采购的立式座钟,下午一点整,西北问题的讲学正式开始。
参加讲学和学习的人员纷纷入内,全体翰林学士,六位大学士。
明代文华殿大学士其实长期不被当做阁臣的差遣,正式用的也就五个。
即华盖殿大学士(嘉靖改制中极殿大学士)、谨身殿大学士(嘉靖改制建极殿大学士)、武英殿大学士、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
这些大学士都是内阁成员。
但反之,阁臣不一定都是大学士。
只要带入文渊阁参与机务这几个字的职衔,就一样是阁臣。
明朝后期,有时内阁人多,大学士头衔不够用,可能一个头衔,很多人都挂着。
比如好几个东阁大学士。
众人按照官阶左右站立。
随后,皇帝来了,但是皇帝身后跟着一个老者,顿时让众人大吃一惊。
辅李标、次辅钱龙锡互相看了一眼。
非常惊讶,皇帝把孙承宗召回来了。
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,怎么一点都没听到风声。
崇祯接受了群臣朝拜之后,在临时的御座上坐定,说道:「今儿个上午讲了半天书,诸位阁老,臣工都很疲惫,今日下午就是听听我大明在西北的治理,就当听听故事吧,就不用这么严肃了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